棄過往雜念 用心於當下

2013年 02月 13日

(攝影者:吳明雪)

(攝影者:吳明雪)
人身難得,難得的人身價值在那裡呢?「生從何來、死何去向」,多數人都會探討這個問題,卻很少有人用心去了解、思考,在這一生中應該如何做?如何展露我們的生命價值?這才是學佛真正重要的課程。


我們若不知「現在」而追求過去,那是遙不可及;若迷於現在而想了解未來,也是遙遠飄渺之事。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,明白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,好好把握自我,這才是學佛的要務。

有些人在相似的環境中,卻有不一樣的觀念,也因為觀念不一樣,當然就有完全不一樣的作為。

孤苦拾荒老人 撿破爛顧家

每天早晨在精舍,從志工的報告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生百態,有個居家關懷個案令我印象深刻。有位七十多歲的老榮民,年輕時跟隨政府播遷來臺,一生忙碌直到退休。他很勤勞,退休後自己一個人以收破銅爛鐵維生,老先生年紀大,身體難免有不適的時候,管區警員很關心他,偶爾聊天就勸他再娶個太太,好互相照顧。

老榮民被他說動,於是到中國大陸娶了位二十幾歲的大陸姑娘,太太為他生了一個女兒。然而,為了養家,他一個人回到臺灣撿破爛,一個月賺二、三萬元,他一年必須回大陸幾次,每次都需帶二、三十萬回去。

發揮生命良能 老榮民心滿足

另外一件個案是位生病住進慈濟醫院的老榮民,這位老榮民也是年輕時跟著政府來臺,年老退休後過著樸實平淡的日子,平時常收聽「慈濟世界」廣播節目,因此,他了解要發揮人生的價值,應是無所求的付出。

我常呼籲要重視環保,他從中得知有很多資源可以回收,環保既可清淨環境又能使資源更豐富,因此他也去撿紙、撿鋁罐,把可再利用的物品回收分類。每個月他也可以回收一、二萬元,除了支付自己的生活開銷外還捐幾千元給慈濟,經年累月,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。

最近他身體不適住院,雖然身體欠安,但是他天天都過得很快樂,每天跟志工們融成一片。他曾發願往生後,要將可用的器官捐給別人,現在他又聽到可以將「大體」捐給醫學院的學生作研究。他想:「我這麼老,器官別人可能用不到吧?不如把整個身體都捐出去作為醫學研究。」如今他已辦好手續,決定「百年」之後要將身體捐出來。

經過這段時間的調理,目前他的身體已康復。這期間,他向慈濟志工表示心中一直有個願望,希望能皈依成為佛弟子,又看到慈濟志工每天穿梭在病房裡,他由衷地讚歎:「這是很有意義的服務。」那天,聽到他想皈依,於是專程到醫院圓滿他的心願。皈依後他說:「我很滿足、很高興!」看他如此高興我也很歡喜。

摒除雜念用心現在 正確人生價值

同樣都是老榮民,前面說的那位也七十多歲,但是兩者的心態與人生的價值觀不一樣,所以選擇也完全不同。後面這位老榮民一生為國家付出,退休後還繼續為社會付出,除了省吃儉用外也回收資源,把錢拿來做救濟和建設,他覺得能付出就應盡量付出,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觀。

他說:「師父曾說:人生沒有『所有權』只有『使用權』。所以身體可以使用時,我要全力發揮使用權;如果身體不能再用,就給醫學院做研究。」因此一切對他來說都毫無掛礙!而觀念正確就是學佛的目標。

學佛不光是要知道「生從哪兒來,死往何處去?」生從哪兒來?生都已經生了;死要何處去?還未到,你那知道要去哪裡!

其實,死要去哪裡,要看我們現在如何做,所以不如放棄「生從何來」的念頭也捨去「死往何去」的雜念,趕緊用心於現在,不要有錯的方向,觀念也要很正確,所以說正思、正見、正知、正念、正業、正命、正行,我們一定要照顧好。一切都只在於一念心,所以平時我們要多用心!

※本文摘自《慈濟道侶》235期